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
2010年7月9日星期五
2009年8月26日星期三
马来西亚艺术山庄--廖彼得 Peter Liew
廖彼得-Peter Liew,现年54岁,是新马艺坛风景油画的奇葩。已登身国际大师级的他,被槟城古迹建筑及浮罗山背大自然与文化气息所吸引,近日频繁在老街与乡野穿梭作画,为槟城保留下了不少不朽名画。



转载自:吴亚鸿 http://wuyahong-art.blogspot.com/2007/11/blog-post_21.html
(原载 2-10-1997 《南洋商报〈艺术空间〉》)
站在廖彼得的画作前面,总是觉得有一种激情涌上心头。画面那鲜明夺目的色块和粗犷豪迈的笔触中,好像有一股澎湃的气势和力量,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生命中充满无限的希望与活力。
出身在霹雳金马仑山脚下的彼得,从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,培养了一份对她的热爱。他的艺术创作里,也不时在歌颂大自然的美。画面散发着欧洲印象派画家作品的韵味,他的作品强烈地流露出印象派的气质,不受文学、宗教、哲学等思想的影响,完全摆脱一切与绘画无关的东西,纯粹以视觉美感的角度出发。
彼得在创作时,非常注重与讲究阳光、气氛和时间的刻画。他是一个醉心于追求‘光的神秘’的画家,经常到处写生作画,每看到感动的景物,必定很用心地观察,细心体会,然后才动笔作画。一旦开始画,他会全神贯注地以最快的速度,在最短的时间内,将大自然的神韵与光彩扑抓于画布上,让它成为永恒。
看他近期的一系列作品,创作题材都是以大自然景色为主。“窥情风景上,钻貌草木中”正是彼得的艺术创作心态。他从大自然的风景草木中去撷取适合的表现题材,透过自己熟悉的绘画语言与符号,述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他的风景系列创作,有本土风貌的蕉风椰林、古老建筑、明媚河畔、渔村景色和码头风光等。也有一些是他游览欧洲时所作的异国风光写生作品。
在这一系列作品当中,不难发现彼得是以印象派画家的独特技巧,不在调色盘上调配颜色,而是直接地把色彩,分别涂在画布上适当的位置,让色彩在画布上调配出合乎自己要求的视觉彩色。
这种调色法,往往产生奇妙的效果。例如将黄色与紫色的色块相靠的点画在一起,然后从较远的一个距离观看,画面上的两种颜色在视觉上就会产生补色作用,互相混合,形成灰色的调子。这就是印象派调色法的特殊趣味,画面的色彩不会浑浊,令人看了感觉清新爽朗。
彼得的作品,画面杂陈与重叠的色块组合,使观赏者在近距离内只看到粗犷的油刀痕迹与色块。但如果退离作品远一点来看,就能看到画作的整体美。画面的彩度光鲜、层次丰富,显出画者对色彩学的研究和技法的掌握是多么的纯熟,也让人惊叹于画家是如此的善于处理画面的空间、气氛、色彩和光的表现。彼得的艺术创作手法,不是景物的再现,而是呈现个人印象中的大自然之美,同时体现了‘似与不似之间’的艺术形体美。
从美学的观点来看,美是应该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的。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,须把对象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。看彼得的画中那些乡村、渔船、倒影、花丛、山峦与丛林的朦胧形象,好像在雾中观看景物,若即若离,非常的有趣味。要从朦胧景象中去感受美的意境,也是一种难得的美感经验。
我们有时要求把周遭的一切看个仔细、剖析得清楚一些、衡量得准确一点,到头来所看到的,往往是审美标准以外的,所以难免看不到美。
退一步来看,或隔一个距离去看,有时反而看到更美好的一面。
马来西亚艺术山庄---张汉发

张汉发
现年68岁,四十多年来不断在本地与中国各省市间,露天作画,故有露天画家之雅号。在他充满感情的画笔下,大地跃出了光彩,古迹增添了几许沧桑。他已是大马国宝级画家,作品广为海内外艺坛青睐。

张汉发笔下的碉楼,富有质感及神韵,光影的明暗交错变化无穷,赋予老建筑鲜活的生命力。


阳光下的碉楼 访马来西亚画家张汉发
来源:江门日报 时间:2007-11-23
http://www.jiangmen.gov.cn/zxzx/ztbd/2007qxlyj/t20071123_87141.html
(采集:赵深芳 编审:叶海林)
引言
近日,在开平赤坎、蚬岗等镇的一些村落里、大路上或者田间地头,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支起画夹在阳光下作画的陌生身影:他时而手握画笔挥挥洒洒;时而眉头紧锁凝望不远处的碉楼;画到兴奋处,还禁不住手舞足蹈。有时候,他身边会围着一群好奇的人,而更多的时候,是他一个人,在阳光下、碉楼前,勾勾画画,捕捉大自然瞬息间的光和影……他,就是迷上了画碉楼的马来西亚著名印象派画家张汉发。不久前,记者有幸采访了他。
人物简介
张汉发,马来西亚华裔,194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,祖籍广东丰顺,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印象派画家。1965年至今在中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泰国、新加坡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及联展,精通6种语言,热爱在强烈的阳光下画画。
在父亲鼓励下走上画画路
花白的头发,古铜色的皮肤,亲切和蔼的微笑,第一次见到张汉发,感觉他就是邻家慈祥可亲的大伯阿叔,丝毫没有知名画家耍酷的派头,他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。与他对坐,一股亲切感扑面而来,不知不觉话就多了起来。
据记者了解,近年来张汉发的足迹踏遍中国各省市,以东西文化建筑为背景,特别以开平碉楼和村落阳光下的建筑写生为主题,创作了不少画作。他的作品被各地美术馆、博物馆,以及海外内艺术馆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广泛收藏。
张汉发告诉记者,他的爷爷原是广东丰顺一个著名的民间艺人,“或许是受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吧,我从小就对画画特别感兴趣。”谈到与作画结缘的过程,张汉发笑着说。他说自己能够走上画画的道路,除了兴趣所在之外,还要特别感谢他的父亲。在当时那个国家不太富裕的年代,学画是一件不实用且奢侈的事情,一般的家庭都不允许孩子学画,有一次,当他偷偷画画被父亲发现时,特别害怕,担心父亲会骂他并且不许他以后再画,但父亲看了他的画后,不但没有骂他,反而夸他画得很好。“从那之后,我就开始安心画画了,如果那次父亲骂了我,说不定我就放弃了。”提起这件事情,张汉发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。
小时候,张汉发因家庭经济紧张从未专门从师学艺,所幸读中学的时候,学校有3位著名的绘画老师,他抓住这个机会,认真跟老师学习,虚心求教,几乎每周都跟老师出去写生。这期间,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水彩和油画,最终受其中一位老师影响,喜欢上了印象派,从此他再也没有放下过画笔。
中学毕业后,他一边工作一边画画,并加入大大小小的艺术团体,参加他们的活动,这样一直坚持了10多年,他终于画出了名气。很多人开始赏识他,钦佩他,排着队约他画画,他的画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出,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改变,仍然专心地画画,不过当他自豪地说“我不会说话,但我会画画;我不靓,但我的画靓”的时候,可以感觉到他的充实与满足。
因偶然的机会与碉楼结缘
槟城的大街小巷,住满了华人华裔,也留下了张汉发的足迹。很多人知道,他的画作多以古朴、厚重或别有风情的老建筑为题材。有一次,一位江门五邑籍的朋友看到张汉发又在阳光中画那些老房子,就忍不住告诉他,在广东五邑地区有很多碉楼,让他有机会去看看。“碉楼?”一听这个名字,张汉发就来了兴趣。“这么充满神秘感的名字,一听就觉得是不错的题材。”他说。他告诉朋友,有机会一定要到江门来看碉楼、画碉楼。
两年前,张汉发如愿以偿,随一位朋友来到了开平和台山等地方,也见到了他想象过无数次的碉楼。“哇,真是太棒了!”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第一次见到碉楼的张汉发忍不住像个孩子似的叫了起来,他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藏。“当时手就痒了,想马上就把它画下来。”说起当时的情景,张汉发仍然很兴奋,但是因为当时天色已晚,时间和阳光的条件都不允许,张汉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第二天一早,他就背上画夹向着碉楼出发了。本来他打算只在这里呆两三天的,可是这里的碉楼深深吸引了他,他把原定为两三天的日程延长到了3个星期。在这3个星期里,他每天除了吃饭、睡觉,唯一的事情就是站在阳光下画碉楼,3个星期就画了20余幅精美的画作。
“这里的碉楼颜色古朴,造型独特,每一座都有自己的风格,实在是太棒了!我是百看不厌、百画不烦啊。”张汉发的眼睛里闪动着兴奋和灵感交织的光芒。
在这之后,短短的两年里,他又先后5次来到这里,进行以碉楼为主题的绘画创作,如今已经创作了50余幅关于碉楼的作品了。记者看到,每一座碉楼在他的作品里都显得那么富于质感和神韵,里面光与影的明暗交错让画作显得更加灵动和真实,让人忍不住想去伸手触摸。就像马来西亚著名艺术家兼评论家周登明所说的那样:“张汉发是少数的露天油画家之一,他所奉行的绘画方式是直接作画并在原地把作品完成。他绝不把任何未完成的画作带回家里的画室作修补,这是由于两地的光源素质不同。以都市风景系列画作闻名的张汉发是个认真的画家,在马来西亚的艺术领域中,他使描画建筑物保持活力。毋庸置疑地,他的原创代表作——古老建筑系列,画里散发强烈、华丽及动人的气息。”
迷上阳光下的碉楼
与别的画家不同,张汉发几乎从不在室内进行创作,他说,世界上最能引起他兴奋的永远只有两样东西:好的题材和强烈的阳光。“印象派画家注重光和影的交错以及颜色的变换,在阳光下作画,光和影变化无穷,能给我无限的视觉快感,这时我的灵感就会像阳光一样喷涌而出。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。”他笑着解释说。
记者近日在蚬岗镇的一座碉楼前远远地看到张汉发时,他正在刺眼的阳光下,戴着顶鸭舌帽,聚精会神地在画架的画布上来回挥舞手中画笔,那神态和动作俨然像一个管弦乐指挥者,直到随行的朋友大声喊他,他才回过头和我们打招呼,这时候,他的画作差不多已经收尾了。
等他完工收拾完画具后,我们又一次聊起了碉楼和他的碉楼画。
张汉发说,第一次来这里画碉楼的时候,他并不知道碉楼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,后来他知道时,就表示:这么好的建筑申遗一定会成功的,否则将是人类的一大损失。他说,碉楼是当时的华侨华人建造的,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。作为一名华裔,他对侨乡以及这里的碉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得知碉楼申遗成功后,他非常高兴,认为被人遗弃了这么多年的碉楼如今终于得到了重视和保护,重新焕发了青春,“真正是在阳光下了!”他欣慰而兴奋地说。在高兴的同时他觉得自己也应该为宣传碉楼出分力,用画笔将它表现出来并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。他说:“作为艺术工作者,不能只为画画而画画,也有责任记录历史,宣扬一种精神和文化。”
准备到各地展览碉楼画
“这里很美,特别是这里的乡村,现在我每次回去都很舍不得,最舍不得的就是碉楼。”“在这里,我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外人,好像回到了家乡一样。”谈起这里的人和事,张汉发笑呵呵地说。他说,由于不熟悉地形,他到这里来画画经常找不到通向碉楼的路,询问村民的时候,那些纯朴的村民不但热情地替他指路,还经常亲自为他带路,并且热情地向他讲解碉楼的历史。“我走过许多国家,很多时候会很小心,因为怕别人找麻烦,但是在这里,不但没有麻烦,反而有这么多人热情地帮助我,我真的很感动。”张汉发动情地说。
张汉发告诉记者,马来西亚的很多朋友听说他最近在中国画碉楼,很早就打电话给他,让他带一些作品回去。“我不能带回去,一带回去就带不回来了。”张汉发说,碉楼成就了他最辉煌的画作,他也要尽力宣传碉楼,以后他要带着这些碉楼画到世界各地去展览,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侨乡有这么一种美丽的建筑”。不过,在这之前,他打算先在开平举办个人画展,“这是它的诞生地,第一场画展一定要在这里举办,这样才更有意义”。
在离开中国的前一天,张汉发仍然坚持在阳光下作画,当画完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时了,这时一个村民告诉他,村后还有两座更好的碉楼,他看了之后感觉很好,但由于已经买好了第二天的机票,不得不离开,这让张汉发特别遗憾,临走时他还说:“我很快还会再来,这里的碉楼是一个宝藏,我要慢慢发掘它。”

张汉发 追逐阳光的碉楼画家
转载自:光华日报
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四日
报道:杨慎坚
摄影:蔡有鋆/部分由受访者提供
“我不是在写生,就是在写生的路上。”大致是我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张汉发的人生写照。确切一点的说法是,“阳光普照的一天,我不在家;阴雨连绵的一天,我准在家。”
从槟岛的战前古屋画到开平的老旧碉楼,近半世纪来,他依然爱上追逐阳光的岁月。碉楼村落申遗成功,他成了大马人的宠儿,更在新中国迎来建设60周年之际,跃登央视的大雅殿堂。
多年以前,一位广州艺术收藏家到槟城来,准备搜罗徐悲鸿的名画,看到张汉发的建筑画作,随手买了批回去。这批画引起广东五邑艺术圈的注意,并深获好评。
一名来自江门的艺术同好,瞧见他在槟城的巷弄胡同里作画,告诉他,五邑地区有许多祖先留下的碉楼,邀请他到那儿去取景。
直到3年前,随朋友远赴开平和台山等地,他终于目睹听起来神秘莫测的碉楼建筑。太阳底下,百年碉楼闪烁著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彩魅力,形体质感突出,让他一见就爱上。
原本打算逗留三两天,没想碉楼的斑驳与俗丽,使他愈画愈来劲。后来一呆就呆上3个星期,除了吃饭睡觉,他唯一的差事就是涂鸦,画出20多幅形貌各异的碉楼作品。
奔放明亮的描绘笔触,获得中国方面的赏识,他翌年再受邀上大陆,常驻台山,为精致的碉楼群落留下唯美的印证。短短2年5趟的行程,他共留下了近90件心血结晶。
2007年,开平市以碉楼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,当地市政府在庆典期间赞助他开办个人画展,还特别为他出版了碉楼精装画册。开平市美术馆馆长谢东达给予颇高的评价,感激他带动当地画坛户外写生的热潮。
在老建筑的描绘中,碉楼已成了张汉发的代表作,也是极致之作。他渴盼带著碉楼画作到世界各地去展览,让大家知道中国侨乡有这样美丽的老房子。
走小巷找题材
“艳阳高照的一天,你不必来找我,我多数不在家,下雨天再来,我准在家。”看着张汉发瘦屑的身子,肌肤散透古铜暗哑色泽,就知道他的话一点也不假。
说到底,老房子和阳光,就是他创作的要素。小时候在战前屋聚集的住宅区长大,每天进出都看到老房子,他因此对古建筑特别有感情,描绘起来也特别起劲。
强光构成的明暗对比,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力,因此近50年的创作生涯,他的作品都是在太阳底下完成的。他平时出门不驾车,靠的是脚力,而且专走弄巷,寻找题材。
“油画的用具成本耗费不少,要画好建筑物,需确保有充沛的光线。”他的创作习惯,是首先出门去物色目标,在找到适合的题材后,才选一个艳阳天尽情画个痛快。
在摄氏30多度的毒辣太阳下站整天,岂不随时中暑晕厥?“暂时不曾发生过,可能已习惯了。这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,那是被他训练出来的”。当出来的成品满意,他早已忘了受烈日暴晒的煎熬之苦
作品成珍贵资产
对于这位外来却热爱本土文化的老画家,大陆传媒及文化界无不视为“奇才”。中国中央电视台趁到开平录制碉楼特辑之际,特地走访张汉发,并准备在年杪的建国60周年庆时播放访问片段。
受到如此礼遇,他深感激动,想不到自己的作品,有一天成了中国侨乡的珍贵资产,更是大马人的骄傲。
当初画碉楼时,他还不知道中国当局正在申遗,后来得知申遗成功,他更是雀跃。见到被遗弃多时的碉楼终于得见曙光,他庆幸能够利用手上的画笔,为宣传碉楼文化出一份力。
继开平之后,他的画作去年还先后在江门美术馆,以及五邑大学巡回展出,所到之处均引起民众的热烈回响。
张汉发的作品在当地以40万元人民币(约20万令吉)一幅出售。实情是他从不为宝贝漫天开价,“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赚钱,只要售价公道,我倒希望让更多艺术爱好者收购和欣赏。”他说。在大马,张老的画作叫价最高仅2万多令吉。
他的90件碉楼真迹,随中国的个展结束后,也被当地收藏家全数搜购,自己家里的画室仅保留唯一的1张,任别人出再高的价钱,他也不为所动。
全情投入彩绘
中学毕业后,张汉发原本计划赴巴黎或伦敦念美专,美术老师李清庸坚决反对,反问他:你能忍受以咸鸭蛋配粥吃吗?浇灭满腔热血的他。导师的劝阻,倒奠定他后来油画大师级的地位。
“老师要我找份正当的职业做,一方面坚持画画。他说,将来时日有功,想画出名堂并不难。”他选择到银行工作,朝九晚五的作业模式,让他拥有更多的创作时间。
就这样,他孜孜不倦待在银行数十年,一有空闲就抱著画架往外跑,对油画写生的追求,始终不离不弃。
张老最初先接触水彩,中途才转向油画,他认为油画较有质感,光影度比水彩突出,消耗的时间也较短,“水彩需等半干或全干才能再下笔。”一般尺寸的画布,他大约花3个钟头就可完成。
几十年来,他加入不少艺术团体,也活跃于各种创作活动。直到1997年从工作岗位退下火线,才全情投入彩绘的天地。
碉楼文物保护
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,源于明朝后期,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,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,现存1833座,被誉为“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”、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”。
早年,美国、加拿大、澳洲等西方国家实施一系列排华法案,决意落叶归根的侨民带着在海外的血汗积蓄回到家乡。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和财产安全,请人设计,由当地工匠融会贯通,建造了各具特色能用来御敌的碉楼。
碉楼主要用于防匪、防涝及居住,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、悬山顶式,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与风格,如希腊式、罗马式、拜占庭式、巴洛克式等,千姿百态,异彩纷呈。
由于建筑易守难攻,里面装有报警钟、探照灯,墙上又有枪眼,有效保护家人和财产的安全,一时间碉楼大规模兴建,一度多达五六千座。碉楼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为单纯防御性的碉楼(门楼、更楼)、多家共建共用的众楼、独家兴建使用的居楼。
2001年6月,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7年6月,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订阅:
评论 (Atom)